和洛克一起漫步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4-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

    已经有一阵没提洛克了——自然,我此处的洛克是指那位以教育者身份出现,并写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关于理解的指导》等著作的洛克。在校本课程、“翻转课堂”盛行的时代,教育正在以一种义无反顾的姿态风驰电掣勇往直前。再与人说洛克,岂止没有与时俱进,简直不合时宜。想想也是,即使那册名闻遐迩又清通好读的《教育漫话》,其中“健康教育”“道德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的原则与意见,到现在也近400年了,怕老早就过时了吧?

    真的是这样吗?

    来看洛克的一段话:

    “近来时常有人对我提及,说不知道如何教养其子女;大家常常有种感慨,说年轻人的堕落成为当前普遍抱怨的话题;因而有人不得不针对该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看上去,洛克这一个“近来……”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现在不也还是这样,那时的“提及”与“抱怨”放在当下,也是贴切的。

    这段话出自洛克致爱德华·克拉克先生的信札,正是克拉克对洛克的请求,请他指导自己教育子女,使得洛克与他有了数年书信往来,全面交流自己的教育心得,最终这些获赞无数的真知灼见,经洛克整理并正式出版,命名为《教育漫话》。

    “漫话”所指,大概就在于自由表达思考,并不追求某种系统与完整。洛克也认为,“与其说是拟供公众阅览的论文,不如说是两位朋友之间的私人谈话”,但求为克拉克的教育“尽一点绵薄之力”,可正是这些思想深刻而又无拘束的私人谈话,谈出了儿童教育的一般性原则。比如说,洛克的“漫话”开始于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关注,连“睡眠”与“排便”都纳入其中,这实在令人倍感“前瞻”。此外,就“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据某些外国学者所言,是洛克最为宝贵的遗产之一,直到今天,西方儿童养育手册仍然为食物和睡眠的话题所支配。

    正因为这样,《教育漫话》出版后,超越了他“绅士教育”的主题,跨越了更多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激起了当时更多人践行教育追求德行的渴望,从而“成为欧美乃至世界文化、教育的瑰宝”,影响极为深远。

    很有可能,在教育生态与形态日益为大数据所改变的今天,再次走近洛克,重头读一读“漫话”,重温他对教育的重视与期许,尤其对教育力量的信念、对父母教育责任的确认等,带人重新回到教育的起点,回到那些往往被现代人所忽略的某些基本问题。这样的意义,始终是无可替代的。

2

    《教育漫话》中,对我最初的震动仅仅是他致克拉克信中的一句话,就让那时为师不久的我深感骇然。十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还牢牢记得这话。当时,我读的版本是傅任敢先生翻译的,这封信收为“前言”。傅先生的译文是这样的:

    “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刷洗不掉的。”

    如今我手头上的是杨汉麟译本,这封信作为“附录”收在书中。杨先生的译文是这样的:

    “因为教育上的错误较之别的错误更不可赦免。教育上的错误正与配错了药一样,开始搞错了,决不能借助第二次或第三次去弥补,它们将携带根深蒂固的污点,通过人生的各个道口及车站。”

    总之,不可轻犯,犯了,则不可赦免,就是这样。

    当时,对这句话之所以有触目惊心之感,实在是感觉初为人师,很多方面没什么经验,班级管理也做得吃力,不犯错怕是不可能。那么这一犯错,不就天大的罪过?这句话固然有修辞之寓,到底还是这个理。这之后,还是一天一天教书,要说错,也不敢说一个没犯,但在从事教育的初始阶段,洛克这声当头棒喝,是难得的指路明灯。

    2006年左右,某刊物举行一个关于“错误”的教育随笔征文,我从教学日记里索得一则,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批评不当。征文写作中,我对洛克这句话自然是信手拈来,在文章结尾处就用上了: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

    隔了一阵,收到样刊,这篇小小的随笔登出来了,拿着杂志我就想,肯定不是我的文章写得怎么样,而是洛克这句话实在有力量。的确如此,一直到现在,但凡说到教育或教学里的“错误”,我总会下意识地想到洛克,想到他毫无转圜余地的断语。其实,反过来想,错误的不可洗刷,也是洛克对教育力量的坚信。教育者如果能够做适宜的教育,那么,儿童未来携带着“通过人生的各个道口及车站的”,会是什么呢?

3

    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这样写道:

    人心达到种种真理的步骤。最初感官纳入一些个别的观念,以装备还是空虚的小室;人心逐渐熟悉其中某些观念,把它们保存在记忆中,并给予名称。随后,人心进一步把那些观念抽象化,逐渐学习运用概括的名词……

    这一点对后来的哲学与教育均有较大影响,18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以后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人类智力平等和教育万能等思想,就是从洛克的感觉论中引申出来的。学者一般认为,在《人类理解论》与《教育漫话》中,洛克倾向于“实质教育”,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

    在《教育漫话》这册薄薄的书里,洛克并未尝试去探究“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之类宏观问题,甚至很少有理念化的表述。他在书里或说之前的书信里,明确表达的就是如何进行“绅士教育”,这是一个大前提,他的任务就是“要阐明,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提倡较广泛的、切合实用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在健康、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即贯穿全书的“具体意见”。

    读《教育漫话》,你会惊讶于洛克的睿智与审慎。这些“具体意见”,历经时间洗礼,放在近400年后的今天,三大方面多数条目仍极具教育价值。

    洛克在第108条、118条到122条,总共6处提到“好奇心”,前一条讲“应小心地加以珍惜”,后面5条则专讲“怎样对待儿童的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热望,因此应加以鼓励”,“无论儿童提出什么问题,切不可以制止或羞辱,也不可使他受到讥笑”……《教育漫话》出版于1693年,洛克写下这些信则在更早,考虑到这一点,我不能不更多是佩服。

4

    按学者的说法,“绅士教育”中的“绅士”指的是“资产阶级化了的新贵族”。既然如此,为什么面向上流社会的教育意见,会对多数普通民众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我觉得,这正是洛克真正的睿智所在,也许在他心里,他自始至终都是为“绅士”而讲。

    洛克认为,“绅士”应具备的4种品质为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因阶层之分,这4点也许不能成为所有人的追求,比如,洛克就说到很多“恶的仆人”,但时代往前发展,人的教育愈加被提倡,那这些必然会成为更多人培养的目标。

    至于“审慎”,我想,洛克最给读者留下印象的是他观察的周密与不厌其烦的分析,儿童的“啼哭”“顽梗”“榜样”,对于“惩戒”的运用等,洛克对于什么时候打、谁来打、怎么打,都给出详细的建议,让人惊叹。

    基于他的“绅士教育”,还有一些审慎的要求,体现了洛克对知识学习的观念,在他身后发表的《关于理解的指导》一书中,有了明确阐述:

    教育的事务,如我已经注意到的,并不是使年轻人在任何一门科学上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是开放和安置他们的心,使他在需要专心于某种科学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学习它……我提出的不是种种知识与知识的宝藏,而是种种思维与思维的自由,是增进心的活动与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

    这一点在《教育漫话》中则反映在“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及其地位与作用”一节,他认为“种种学问,都应教会他一点;但旨在开启一条门径,使他得以一窥里面的情形,浅尝辄止,并不要他升堂入室,安营扎寨;如果教师使学生在那里停留太久,或是钻研太深,反而会遭到责难”。

    洛克强调这一点,就是为了儿童“所最应该追求的事物就是他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简言之,即“绅士生活”。对这一点,自然需要辩证来看,但的确如他所言,在那时“一般的教师以为自己的最大任务就是将这种作家的作品去充塞儿童的课业和头脑”,倘若古罗马大哲塞涅卡看到,着实“更有理由去说,我们学习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学校”。遗憾的是,就教育与生活的关联而言,不管怎么说,现如今自己身边的教育,好像仍然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5

    英国学者R.I.阿龙在其著作《约翰·洛克》里写道:

    “约翰·洛克的著作体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在这些著作中,我们看到一种对于人生不偏不倚的、宽容的态度,那正是17世纪末英国的典型特征。那种对于冷静的、一丝不苟的思考的热爱,以及对于极端趋向的小心回避,忠实地反映在每一页上。”

    洛克是“不偏不倚”“宽容”“对于极端趋向的小心回避”,他以一种温和又坚定的腔调,提醒着每一位读者,当与他有同样的审慎与明智。对的,“明智”,阿龙的另一句,正是如此:

    “明智是在洛克著作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美德。”

    每一页教育“漫话”,反映出的正是他本人作为一名“绅士”对人生的确认,德行、智慧、教养、学问。他没有很激烈的表达,也很少格言警句式的论述,始终理性并克制。他自己的态度,最终也构成了他的人生。

    谁都明白,《教育漫话》是讲教育儿童的,但就自我教育而言,不也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洛克说,教师的重要工作是在学生身上“培养风度,培养心智;养成良好的习惯,坚守德行与智慧的原则;一点一滴地传授关于人类的观念;使学生喜爱并模仿良好的值得夸奖的行为”。谁能否认,这些重要工作根本就是教师对自己最好的自我教育

    只是,对洛克的阅读仅止于以上几册教育主题突出的书籍。我想,如他本人所言,我阅读洛克,并不是要在关于他的学问上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是“开放和安置”自己的心。回头去看,约翰·洛克这位“受过训练的学者”“专心追求过真理的人”,确确实实震动过我、教育过我、鼓舞过我,让我的心得到开放和安置。所以,我愿意模仿哈珀·李说上一句,“在这样一个富足的社会里,人们有手提电脑、手机、iPod、像空房间一般的心灵”,而我,还愿意和约翰·洛克一起,在教育的道路上缓缓前行。

    大概,这也没什么不可以。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